一、教师课前准备环节 1.大纲 认真研读拟开课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,明确教学基本要求,了解本课程与先行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,及本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,明确本课程教学目标。 2.教材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教材或教学参考书,在得到教研室批准后,作为课程教学用书。并认真钻研教材,把握教材特点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和调整。 3.备学生 根据教学要求,认真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、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,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,设计适合于学生的教学问题。 4.教学内容 熟悉课程内容体系、确定内容体系的改革创新点,突出重点与难点,关注理论联系实际,精心设计问题,选择恰当例证,明确讲课进程与思路;同时明确教学实践与作业要求、课程考试类型、教学时间安排。 5.教案与讲稿 认真撰写教案与讲稿,鼓励编写电子教案,新开课在开课前完成三分之二以上讲稿,经教研室批准后,在教学中使用。对完整使用过的教案与讲稿,应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及时补充、更正完善,吸收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,反映学科及课程的前沿学术动态。同时,在上课前备齐教学日历、课表、考勤表、记分表。 6.多媒体课件 根据教学需要,精心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;使用CAI课件或使用电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的课程,应在开课前进行课件使用预演、熟悉相关设备。 7.准备实验 有实验要求的课程,应认真制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,并在开课一天前完成实验教学的各项准备,保证实验教学如期顺利进行。 8.监控手段措施 备课环节质量评价一般由系组织实施,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同行评价;各教研室可以采用抽查、教案展评等方式,促进备课质量的提高;系要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端正态度。对备课态度较认真、但备课质量不高的教师,应该及时配备指导教师,请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,提高备课质量。 二、课堂教学环节 1.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的要求,基本理论概念清楚、正确,重点突出,难点处理得当。教学中能吸收新成果,反映新信息,注意介绍学术发展前沿的新动态,理论联系实际。 2.采用灵活多样且适合的教学方法,体现启发性、研究性原则。能因材施教,讲普通话,表达清楚,条理性强,板书工整、有序,字体规范,善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且效果好。 3.遵守学校作息时间,准时上下课。不随意停课、调课。虚心征求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并积极改进教学,热心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等。 4.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和预订的教学任务,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,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。学生能及时参与课堂学习,学生课堂气氛浓厚,师生交流好。 5.衣冠整洁,仪表举止言论符合教师身份,对学生既严格要求,又尊重信任。关心学生的学习、生活和思想,寓教育于教学过程中。 6.监控方法 ①同行互相听课制度; ②领导、督导、管理人员听课制度; ③学生评教。 三、辅导答疑 1.每两周安排一次答疑,每学期至少集中辅导答疑2次以上。 2.与学生有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,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辅导答疑,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辅导模式。 3.辅导答疑时主动热情,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。 4.监控方法 辅导与答疑环节质量评价一般由学院组织实施,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。 辅导答疑教师要填写辅导答疑记录,每学期末要填写辅导答疑总结。 四、课后作业 1.作业量适中,且在教学过程中均匀分布。学生能及时交纳作业,作业工整认真、准确率高。 2.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,难度适中,能促使学生获得知识、训练能力。 3.自然班级学生作业全数批改。对作业量多的基础课适当配备助教帮助批改,但主讲教师至少批改1/5的作业量。 4.批改及时、认真、细致,有签名、点评。 5.作业成绩作为年终成绩的一部分记入,且记载清晰规范。 6.监控方法 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检查每位任课教师的平时成绩记录。 五、成绩考核 1.期末试题覆盖所学内容,重点、难点突出,难度适中,既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,也能反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。公共课程应建立试题库。 2.试卷批改认真、规范,每道题均有小分,累分准确,成绩准确反映学生考试情况。 3.成绩登记表填写规范、准确,且有任课教师本人签名。试卷保存完好。 4.成绩分析全面、科学、合理。